保險轉嫁了你哪些煩惱?還是幫你製造了煩惱?


保險到底是要保些什麼?許多民眾一年保費少說都要五萬以上,對照南部平均月薪四萬,年收50萬,接近十分之一的保費支出,規劃保險時,都是覺得很需要,卻不知到底保險幫你轉嫁了哪些風險?本篇文章,就來幫你理清這些對人生未來有大的差異性,有規劃一定比沒規劃好,規劃合理一定比東買一塊西買一塊來的好。


對醫療險來說,什麼是小問題?大問題?


現在假設有一種情形發生,臨時生病,需要有接近十萬的醫療費支出,多數人都覺得這很嚴重,因多數人的緊急備用金,都不足六個月的支出,但這些急需忍一忍也可以過去,像是跟人調急,申請信貸,或是由保險支出,這對生活並不會造成長久影響。

從心理學來說,人們喜歡確定的,或是感覺比較划算的,因此,多數人喜好的醫療險種,多是終身醫療,理賠無上限,或是日額給付+手術倍數型的醫療險。這也容易形成一個現象,感覺規劃了很多醫療險,理賠金額多數有一個限制,像是終身醫療,保障時間很長,理賠卻相對少,日額給付+手術倍數型的醫療險,住院天數少,手術倍數有相對應表,遇到中等程度的疾病,可能還不需要自費很多。

上述這些,都只是小問題,你除了保險外,還有其他管道可以度過難關。

再者假設另外一個狀況,住院兩週,醫療費支出需要30萬,或是相關醫療支出也要十萬以上(特殊醫材,自費相關),相對平均月薪四萬的人,就會對生活造成影響,拿上述的醫療險來說,哪些理賠金是可以幫你支付帳單的,大概以2019前五年的保險來說,都是不足夠的,這時就需要實支實付收據型醫療。

實支實付收據型醫療險,保險商品的設計是出自於損害填補原則,即你花多少,在條款的額度內,可以幫你支付帳單,要規劃這險種,最需注意的是每家公司都有同樣類型的商品,但最大的差異性在於住院雜費的範圍,手術的認定,高齡的保費結構。

醫療險保的不是轉嫁小病不斷的風險,而是對於之後生活有重大影響的那一次大病,在此A957煉金小二ABEL建議你,起碼要先檢視自己醫療險,是否可以應付住院兩週,可能接近30萬的醫療險支出。


下雨天,幫自己的家庭打一個傘,足額投保


在意外面前,人人都有相同發生的機率,這是公平的。當一個家庭的收入遇到不可抗拒的中斷,接下來的日子要怎麼過才是最重要的。

上面這段話翻成白話,當今天一個雙薪家庭,一個不在時,剩下的其他該如何過日子?有人會說,剩下的那一個人有在賺錢,省點花,也能繼續過日子,這叫風險自負。

比較經過科學實證的方案,是推薦保險規劃時,把足額的概念涵蓋在其中,像是十倍年收入的意外險保額跟壽險保額,當今天其中一個收入來源,提早過世,也能由保險公司理賠十年的收入來源,讓其他家人有一段轉換期,少了一個成員的家庭已經很不幸,更不幸的是有買了保險,還無法獲得相對的理賠金補償。

在萬一的那天來臨時,不管你規劃的是終生還是定期,理賠時看的只有保單上的保額。足額投保的概念,用定期的去規劃,每種收入不同的家庭,都能找到自己合理的保費支出區間,而在計較保費支出是否划算,常常買的是一個叫做"心安"的終身險種。


合理的保費支出,是為了讓辛苦錢有更好的規劃


存一大筆錢去賺取複利率不到2%的規劃好,還是花一筆小錢,在保險公司那邊買相對CP直高的保險,讓保險公司幫你準備醫療費用比較好?

多數人看到這邊,可能都會選擇後者,轉嫁給保險公司,但現實常常,個人一年保費支出超過一半以上,都是落在儲蓄險相關的部分,這就是人性弱性,容易被業務員搖擺。

讓保險回到最初,看條款跟費率,選一個自己覺得比較有利的條件,不同收入的人,都有適合自己的保險規劃組合,而多餘的其他預算,可以拿去買指數型基金,做長期投資,這才是完整理財規劃的初步雛形,而不是一堆名片上的理財專員,XX顧問,把你辛苦賺的錢,拿去當作他業績的墊腳石。

從事保險十年以上的的二牛真人(化名)就常常遇過,客戶在問,『如果之前規劃的,現在覺得不好,該怎辦?』,二牛真人常笑笑地搖頭回,『我也不知道,但今天你要問的應該是,萬一有大事時,你希望你手上的是哪一份保險規劃?』

保險規劃到底要怎麼做?


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,你拿去問三個業務員,可能會出現3的平方答案,不同的辦公室教育,會教育出不同的保險規劃,他們都沒有騙人,在有限的條件下,他們所說的都是在條件下的解答。

A957煉金小二在此幫你濃縮成三個重點,讓你自己去檢視自己的保單能否處理大問題:
1.一個月醫療支出,是否有20-30萬的額度
2.10倍年收入的意外險跟壽險保障,是否有包含在內
3.保費支出是否有在年收入的10~15%之中,合理轉嫁大風險

留言